《微机原理及应用》在第2版基础上进行修订,根据多年来教学使用情况及微机发展现状对部分章节进行了补充和调整。全书以16位机的主讲机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8066/8088微处理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指令系统、程序设计、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及中断、计算器/定时器、A/D转换和D/A转换接口、总线技术、32位机简介。本教材叙述由浅入深,体系结构合理,理论联系实际,适用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各类成人教育学校、培训班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
第一节概述1
第二节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3
第三节微型计算机系统组成14
第二章8086/8088微处理器18
第一节8086/8088微处理器的结构18
第二节8086/8088典型时序分析34
第三章存储器42
第一节存储器的分类42
第二节随机存取存储器43
第三节只读存储器52
第四节外存储器55
第四章8086/8088的指令系统58
第一节指令格式58
第二节寻址方式60
第三节8086/8088指令系统63
第五章汇编语言89
第一节汇编语言概述89
第二节伪指令95
第三节汇编语言程序设计103
第四节DOS功能调用117
第六章输入/输出124
第一节输入/输出的编址方式124
第二节CPU与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125
第三节中断132
第四节8086/8088的中断方式137
第五节中断控制器8259A140
第七章并行接口151
第一节接口的功能及分类151
第二节可编程并行通信接口8255A152
第三节键盘接口169
第四节LED显示器接口172
第八章串行通信及接口电路178
第一节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178
第二节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181
第三节串行接口标准188
第四节串行通信实例196
第九章计数器和定时器电路199
第一节8253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199
第二节8253的工作方式203
第三节8253应用举例212
第四节综合应用实例221
第十章数模转换(D?A)和模数
转换(A?D)接口225
第一节D?A接口芯片225
第二节A?D接口芯片229
第三节CPU与8位、12位接口芯片234
第四节数据采集系统实例239
第十一章总线技术245
第一节概述245
第二节ISA总线249
第三节EISA总线250
第四节其他总线252
第十二章计算机发展简介253
第一节80386微处理器253
第二节80486微处理器262
第三节Pentium微处理器264
第四节多媒体计算机268
第五节计算机网络概述272
附录291
参考文献292
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一场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中心的信息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如何尽快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提高全民计算机应用水平,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微型计算机具有高可靠性、高运算速度、大存储容量、价格低、配置灵活、方便等特点,因此,其发展速度最快、应用范围最广。尤其对于工业测控用户而言,控制对象与微型计算机(简称微机)有较多的硬件联系,控制功能上也有实时要求。这就要求用户不但能根据对象的特点设计适用的软件,而且必须对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硬件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正确地组成测控系统。即使对于单纯用微型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的用户而言,也需要对微型计算机的原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本书编写本着以下原则:①重视基础。掌握基础理论,熟悉接口芯片的原理与应用,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②更新知识。了解微机现状及发展方向,加强系统概念,强调新器件的应用。③加强实践。通过实验巩固理论学习,提升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践和读者的建议进行的修订。主要删减了一些陈旧的落后技术,增加了部分发展较快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以适应目前教学和应用的需要。 本书共分12章,4个模块:第一~三章为第一模块,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16位机硬件系统组成及存储器组织管理。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第二模块,主要介绍16位机指令系统及程序设计。第六~十章为第三模块,主要介绍主机与外设的接口芯片原理及应用,并通过介绍几个典型应用实例,使读者具有组成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为第四模块,主要介绍系统总线技术及32位机的基本情况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使读者了解微机的发展状况。 作为江苏省地方高校首批启动的7个系列课程教材建设的教材,全书从硬件的角度阐述了16位机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接口芯片等内容。此外,本书紧密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可作为高等院校机电类专业及各类成人教育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虑(偏硬件)考生的参考资料。本书还有一本配套教材《微机原理应用实践》,其中提供了大量的思考题、习题以及参考答案,非常适合读者自学。另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配套教材还提供了很多实验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本书第一、十一、十二章以及第三章的第四节由河海大学胡钢编写,第二、七章由杨州大学张慰兮编写,第六、八章由河南大学王萍编写,第四、九章由常州工学院田鸿发编写,第五、十章由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厉荣卫编写,第三章的第一、二、三节由沙洲工学院郭琳编写。全书由胡钢统稿。东南大学江正战教授主审。在全书审定中,江正战教授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对他表示深深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可能会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联系方式:hug_5810@sohu.com。






文档为doc格式